《走向新歐洲》讀書心得

(歐語一 / F9853026 / 方敬為)
  「歐洲,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它的基本態勢必將會對國際社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這是封底上面的部分簡介,對於一個對歷史沒有熱忱的讀者來說這字句似乎挺吸引人的,不過更吸引我的其實是「本書內容豐富、資料詳實、條理清晰、文字流暢....」重要的是,它頁數少!得知要寫讀書心得時,我心裡已有個打算,挑本頁數少的來寫!不過沒想到會有不超過200頁的書目,翻了翻總共150頁也很感謝老師這麼體諒學生。

  不過在我開始閱讀內容後,發現本書並沒有介紹中的這麼好讀,或許是我沒有熱忱的關係吧?看來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這麼簡單...本書一開始先是作者介紹, 本書作者:李敏燾,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現為《國際展望》半月刊副主編,果然很適合著作此類書籍,不過我發現作者有個怪癖:故意把他的照片印與文章方向相反,不曉得是不是想增加神秘感之類的?如果是的話我還滿恭喜他成功了!因為讀者根本懶得把書本反過來就為了看他長什麼樣子,至少我不會,作者介紹完接下來是編輯前言,有時候我對作家真的很佩服,他們總是能把前言寫的引人入勝,引誘讀者跳入圈套後才發現自己落入了一個無比枯燥的深淵.....

  前言是這樣寫的:「要走向世界,必先瞭解世界;要洞察未來,必先把握今天。本叢書正是適應以上要求而組織撰寫的。」因為這句話,讓我燃起了濃厚興趣卻又被文章殺死,也因為如此我又開始佩服起研讀歷史的人,像是艾瑞克‧霍布斯邦這類的歷史學家,順帶一提,在開始上歐洲近代史這門課後我才接觸霍布斯邦這號人物,(畢竟在投影布幕上出現了這麼多次很難不注意到)我才知道他是位了不起的歷史學者,因此我去圖書館尋找其著作,大概瀏覽一下,我發覺我對他的敬意又添加三分,就像老師所說的很有水準,不過最後我還是放棄閱讀霍布斯邦的著作,未免也太厚了吧我的天!再加上我沒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還是先從入門開始吧。

  《走向新歐洲》以1989年的歐洲做為開端,一路帶往現代歐洲;中間也穿插著過去與現在大事紀與比較,雖然說好幾度我讀到睡著,但總體說起來它文字的描述還是很生動,跟歷史教科書相較之下它有趣多了,另外,本書裡幾個篇章的內容非常值得閱讀,像是一些關於歐洲的外交和歐洲一些不穩定的因素之類的 ,能夠充實自我的國際視野,雖然本書的篇幅不多,不過內容卻是很有重量,簡潔有力切中要點,這也讓我對作者李敏燾刮目相看,原來他不只是個愛裝神秘的作家,至少在撰寫這方面的書籍沒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收集資料的功夫是做不來的,本書的出版年代為1993年,以2009年的今天來看似乎有點久遠,但溫故而知新更別說是像我這種第一次接觸的讀者了!

  國中到高中唸了6年的歷史,我直到現在才發現那些東西根本只是皮毛,只是應付教育體制下的產物,到頭來歷史在我的腦中只是nothimg!光只有面對歐洲的歷史就顯得我是多麼無知,結果也因為這次機會讓我反思老師曾說過的「為什麼我們要學歷史?」老實說,我以前壓根沒想過這種問題...

  在老師的提問自答說:「現在人不可不知過去事,要飲水思源」很簡潔的答案卻有深遠的意義,有句話也說現在人是連接著過去和未來的橋樑,因為我們學習過去歷史的教訓也創造歷史更影響著未來的歷史。

  2009年11月,今年是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11月5日來自美國、蘇聯和西德的3位政治家老布希、戈巴契夫、柯爾,共同在柏林出席20周年紀念活動,向和平革命致敬;這也證明了歷史對於人的重要性和影響性,而我也是到現在才真正瞭解唸歷史的意義。

  讀完《走向新歐洲》後,我還是駐足在原地,無法走向歐洲,但期許在不遠的未來我能夠走向歐洲,並帶著一口流利的法語。

 

↑TOP↑